重庆青花椒具有开胃、健脾功能,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调味产品。由于市场需求不断增加,其种植面积也逐渐扩大。
然而,由于盲目施肥,导致花椒品质和产量下降,严重影响花椒种植产业的发展。那么,花椒如何施肥?重庆青花椒施肥方法有哪些?以下内容将为大家介绍:
一、重庆青花椒所需的营养元素
花椒所需的营养元素有10余种,以氮、磷、钾肥为主肥,兼施锌、硼、钙、镁、铁、锰等微量元素为辅肥。
1、氮肥
氮肥有助于促进枝叶生长旺盛,枝条健壮,叶片肥大色浓,增加树体营养,延缓衰老,提高叶片光合效能,增加有机营养积累,促进花芽形成,达到稳花稳果,增加产量。
2、磷肥
花椒合理施用磷肥,能提高根系的吸收能力,促进新根发育,新梢生长,增强花椒抗寒抗旱能力;促进花芽分化,促使开花结果,提高结果率,促进果实发育、籽粒饱满,增加产量,改善品质,增加花椒的含油量。
3、钾肥
钾肥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,使作物生长健壮,植物细胞壁增厚,果实肥大和成熟,茎秆坚韧,枝条粗壮,阻止病害的发展,提高作物的品质,促进光合作用,不仅增加产量,还能增加籽粒中蛋白质的含量,改善品质。增强花椒抗旱、抗寒、耐高温和抗病的能力。
4、锌肥
补施锌肥能有效预防花椒缺锌造成的小叶、黄叶、生长受阻、植株矮小等生理性病害,补锌后能增加花椒叶片光合效率,促进枝芽、枝梢生长发育、果实膨大,提高抗病抗逆能力,增产效果明显。
5、硼肥
硼肥对花椒的作用:一是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运转,改善作物各器官的有机物供应,使作物生长正常,提高结实率和坐果率。二是它在花粉中的量,能刺激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,使授粉顺利进行。三是在植物体内调节有机酸的形成和运转,有利于花椒根系的生长和伸长。
6、钙肥
钙肥在树体内能够平衡生理活动,减轻土壤中钾、钠、氢、锰、铝等离子的毒害作用,促进花椒钾,磷酸和硝态氮的吸收,促进树体的生长发育。
二、施肥时间
花椒全年一般施肥4~5次,把握好还阳肥、月母肥、促花壮芽肥、壮果肥等的4次施肥时间是关健。
1、还阳肥(催芽肥)
应因地制宜施肥,在采果前10~15天施用效果最佳,以施高氮低钾的复合肥为主,撒施树盘滴水处或穴施,然后进行土壤覆盖。施肥量占全年施肥的50%左右。
2、月母肥(基肥、复壮肥)
一般8~10月施肥为宜,以有机肥为主,施肥量占全年施肥的20%左右。
3、越冬肥
看树施肥,施好越冬肥能促进花芽分化,施肥时间在11~12月,施肥量占全年施肥的10%左右(可免施)。
4、促花壮芽肥
1月中旬~2月上旬,选施低氮高钾的复合肥,施肥量占全年施肥的10%左右。
5、壮果肥(稳果肥)
4月上中旬施肥,以施用磷、钾肥及微肥为主,施肥量约占全年施肥的10%左右。
6、根外追肥
根外追肥时间可选择花椒谢花后膨大期即3月下旬~5月上旬均可施用,花椒在经过新梢生长、花芽分化、果实形成三个重要物候期,表现出短时间内对养分需求量大而且集中的特点,通过根外追肥可补充椒树的需肥量。
三、土壤追肥。
一是春季追肥。
开春发芽前,降雨后可开沟条施或穴施1次速效肥。
二是花芽分化前追肥。
花芽分化前追肥,有助于促进花芽分化。此期追肥应以氮、磷肥为主,配合适量钾肥。对初结果树和大龄树,为了增加花芽量,主要在此期追肥。花芽分化前追肥除能促进花芽分化外,还有利于椒果发育。
三是花前追肥。
主要是对秋施基肥数量少和树体贮藏营养不足的补充,对果穗增大、提高坐果率、促进幼果发育都有显著作用。
四是花后追肥。
保证果实生长发育的需要,对长势弱而结果多的树效果显著。此期追肥的肥料种类要依具体情况而定,对树体内氮素营养水平高、树势健壮的植株,可以少施速效氮肥,反之,应追施足够数量的氮肥。同时,要追施磷钾肥,这样既有利于果实的生长发育,提高当年的产量,又有利于花芽分化,保证翌年产量。
五是秋季追肥。
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除施氮肥外,可增施磷、钾肥。幼树、徒长树应避免后期追肥。有机肥可采用开沟施肥,即沿树冠投影外围挖2条深40cm的沟,把落叶扫入沟底,再放入肥料,将沟填平。
四、施肥方法
1、撒施法
花椒施肥季节,在降雨前后将40~51%复合肥撒施于花椒树盘滴水周围处,再进行浅根土壤覆盖。
2、环状施肥法
以树干为中心,在树冠周围滴水处挖一环状沟,沟宽20~50厘米,沟深20厘米左右,少伤根系。挖好沟以后,将肥料与有机肥混匀施入,覆土填平。
3、条状施肥法
在花椒树行间开沟,施入肥料,也可结合花椒园深翻进行。在宽行密植的花椒园常采用。
4、根外追肥(叶面施肥)
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,及时补充树体对营养的需求。将选用的微肥按一定浓度的比例稀释后进行叶面喷施,叶片喷施后15分钟至2小时就能吸收利用,24小时吸收量可达80%以上。
重庆青花椒的萌芽、抽梢、开花、结果等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,都要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。把握好正确的施肥方法和施肥时间是实现花椒高产、稳产、优质的重要措施。在花椒施肥中应注重平衡施肥、配方施肥、看树施肥”的原则,降低生产成本,获取最大经济效益。